免费炒股交易系统
封面图 | 《川流不「熄」》剧照
这两年,越来越多企业家在各个社交媒体上开设账号,和大家交流,有人把这种现象总结为「娱乐圈塌房成风,企业家争相做网红」。一些活跃在短视频平台的企业家堪比流量明星,有时一句话就可能引发一场网络狂欢。
今天我们想和你分享其中一位新晋「网红」的故事,你可能已经买了他的产品很多年,但从未见过他的样子,他没有那么知名,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面条,是许多家庭的安心之选。
人这一生,应当如何过?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问这个问题。
在抖音上有这样一个老人,他70多岁了,经常和网友分享自己学习锻炼的日常,还去跳伞,还要登珠穆朗玛峰。他左手断了两根手指,但视频里,他的脸上总是带着阳光爽朗的笑容。
他就是挂面大王陈克明。有不少人吃了陈克明面条吃了半辈子,在抖音上才见到本人。
从小学文化的断指木匠,到年入50亿(据2023年财报,克明食品实现营收51.8亿)的上市公司董事长,被称为「面痴」的陈克明,一生精彩而不平凡。
但他在年入古稀的时候,却还在使劲「折腾」:辞职去当网红,还要再做一家上市公司!
在网上,陈克明和年轻人打成一片,真诚又接地气,动不动就「请多指教」。他刚开始总是发一些很正能量的心灵鸡汤,被网友吐槽后又很听劝地转而分享生活日常。
就像他所说的,自己是70岁的身体,27岁的心态,还有梦想,要和年轻人交朋友。
陈克明告诉我们:生命的厚度不在于财富的多少,而在于漫长的一生中,你体验了什么,而又创造了什么。
这个故事,关于梦想、关于坚忍、关于勇气、关于生命。
1.从断指木匠,到上市公司董事长
陈克明,1952年出生在湖南南县的一个乡村,小学文化。15岁时,他跟着师傅们学习木匠手艺,靠着勤奋努力,不久在南县成家立业扎下根来,把生活经营得平淡幸福。
但命运的转折点总在不经意时来到。有一次做木工,他意外被削去两根手指,这一年他30多岁。木匠的活是没法干了,一时间,整个家庭都陷入困顿中。
为了谋生,他卖过鱼,摆过地摊,收过破烂,做过建材生意,为生活四处奔波,全家人曾经有8年是吃不饱饭的状态。
天无绝人之路,陈克明有一天在粮店门口晃悠的时候,看到许多买面条的顾客来了就问,有上海的面条吗、有武汉的面条吗?
老板说都没有,只有南县本地的面条。结果顾客掉头就走。
陈克明灵光一现,商机这不就来了吗?要是能让大家都吃自己做的面条,那也算是个谋生的职业了。
1984年,靠着一台手摇面机和一辆小板车,陈克明就此开启了自己的挂面事业。
来源:陈克明食品官微
当时南县其他面条厂家的生产工艺、设备条件、技术都比较落后,没有人精益求精,用一台旧式手摇压面机,一天做100公斤就很耗费人力了。
陈克明脑筋灵活,他改用电机,在圆盘上加根皮带,一天就能做400公斤的面,不仅提高了效率,还节省了人力。
除了效率,他还想尽办法提升做面的手艺。为了把面条做好,他请教专业师傅,托人从长沙买专业书籍,因为只读了几年书,有些字不认识,他就对照着字典,一个个认。
有一天,他在某个角落里翻出一本铺满厚厚灰尘的《仓库保管员守则》,按照里面检验面粉的方法,找到好面粉,让制面手艺领先同行。
然而就算找到了好面粉,做出的面条还是和当地其他面条一样,粗细不均匀,还容易糊汤。他四处拜师学艺,终于解决了面条糊汤的问题。
就这样,他推着自己的小板车,沿街串巷地叫卖。由于个性比较腼腆,刚开始陈克明还不好意思开口,后来找地方一个人练熟了,才慢慢地把「卖面条呀,卖面条呀,包退包换,保质保量」的广告打了出去。
因为面条好吃又讲诚信,陈克明的名声在当地越来越大,他租了一个摊位,还建了加工厂。刚建厂房的时候,湖南梅雨多,为了不让面条厂停工,陈克明自己折腾,打一个煤炉子,再找几根管子,建了一个土烘干房。
在本月中旬举行的欧盟领导人会议上,多个欧盟成员国提议扩大欧盟现有的针对伊朗的制裁,包括对伊朗的无人机与导弹生产实施更多制裁。据悉,欧盟在乌克兰危机2022年2月升级后已设置制裁体系,禁止向伊朗出口可用于制造、生产无人机的零部件。(总台记者 顾鑫)
中老铁路辐射效应不断增强、承运商品结构不断优化,拉动了货运量快速增长,为推动“一带一路”共建国家的经贸合作向纵深领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。
来源:陈克明食品官微
为了在烘干房找到面条制作最合适的温度,他时刻观察,在里面一待就是四五个小时,温度40多度,有一次他晕倒,差一点丢了性命。有心人天不负,烘烤出来的面条品质很好。
1987年,一场龙卷风把陈克明的设备、原料全都摧毁了,自家屋顶还把别人的房屋砸坏,一夜间倾家荡产。
就在此时,一位熟客向他伸出援手,送来了从亲朋好友那里借来的1万元,这在当时可是一笔大数目。
邻居说:「陈克明是个做事的人,人本分,心肠好,自己遭了灾不管,先把人家房子维修好。他做的面条如果有质量问题,就可以找他换或者退货。这种人不会赖账,我们要相信他帮助他」。
这1万元让陈克明打了翻身仗,从此事业越来越顺,这让他认识到要坚持做个诚实的好人。
像这种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,多得实在是数不清。陈克明始终只有一个信念,那就是自己的面条要比别人做得好,便不断琢磨,不断改进。
南县的乡亲们看到陈克明面条品质这么好,自发组织起一个销售队伍,把它逐步卖到岳阳、长沙等外地市场,销售量年年增长,1997年卖到了1800吨。
随着生意规模做得越来越大,陈克明把目光瞄准全国市场。为了推销面条,他背着双肩包,足迹踏遍湖南,而后是全国各个角落,他的身影穿梭在不同的超市、食品店、粮油店,和人家谈进场费、条码费……
与此同时,陈克明面条通过三个一工程——「一句广告语、一条广告片、一轮央视投放」,成为当红不让的挂面一哥。
相信有不少朋友对这句广告语很熟悉:一面之交,终生难忘。这便是当时陈克明为自己的面条量身打造的广告。后来这句话写在许多农村外墙上,火遍大江南北。
当被问到为什么要用自己的名字做品牌,陈克明只说了一句话:敢于承担责任。
2012年3月,克明食品(前身为克明面业)在深交所挂牌上市,成为「中国挂面第一股」。根据2023年财报,其营收已达51.8亿元。
有年轻人曾经问陈克明,自己32岁,处境很难,怕坚持不下去了怎么办?
陈克明用自身的经历告诉他,30多岁的自己失去两根手指,丢了谋生的技术,但即使很难,也始终抱着过上好日子的梦想,坚持往前走,从创业到把公司做上市。
贫穷和苦难磨砺了他的意志,只要认定了一件事,他就坚定地、用心地做下去,把简单的事情长期做好,那就不简单。
2. 挂面大王的成功秘诀
陈克明有着「面痴」的称号,只因在面条这件事上,他可以说得上是如痴如醉。「性痴则其志凝,故书痴者文必工,艺痴者技必良。」
正是因为这份专注和认真,才让陈克明面条成为一代人的集体记忆,长期稳坐挂面「霸主」的位子。
他的成功秘诀,或许可以追溯到以下三点。
1. 极致的「痴」
创业后的很长一段时间,每到外地出差,陈克明一定要带一个袋子去当地面店搜罗面条,带回去做研究。后来,他只需用手一摸、用鼻一闻、用舌一嚼,就基本知道这面条的子丑寅卯来。
直到现在,陈克明还坚持每天煮一碗不加任何调味品的挂面当早餐,就是为了试口味,尝试怎样才能做出更好的挂面。
他自己不打牌,也不允许公司员工打牌,禁赌成了公司的高压线,甚至还把禁赌写进与别人的合作合同之中。他认为面粉厂的经营者一旦喜欢赌博,那生产出来的面粉就不纯粹了。
供应商的生产程序、配方、车间他都要考察,在工厂,如果随手一摸发现生产车间的门檐上有灰尘,这个工厂便被列入采购的「黑名单」。
他是这样解释「痴」的含义:心游万仞,物我两忘,情有所钟,心无旁骛。
这些年来,商界的浪潮一波接着一波,暴利和诱惑也始终如影随形,陈克明却一直跟面「过不去」。
他说:「房地产有很多人来找我的,我都没去做。房地产是很挣钱,但是那个钱我挣不着。说实在的,我没那个能力。房地产是个关系网,要把土地拿到手,把房地产做下来,把各部门的关系梳理好,那不是我的强项。要我去给别人送个礼,做个什么事,我做不来。」
「三十年来,我都没有被骗过,因为我没有贪欲。」
在他看来,自己的目标不是为了赚点钱,而是要做好一件事。他看到国外各地都在吃意大利面条,总在想,什么时候中国面条才能在世界舞台占据一席之地。
这样一个念头,驱使着他花了40年时间在做面条这件事上。
2. 忘我的琢磨
与其说陈克明是个创业者,倒不如说他是一个发明家和问题解决大师来得更贴切。从当年的小推车,到如今的挂面龙头,他想着如何才能把挂面做得更好。
于是改良版电动压面机出来了,面粉检验方法出来了,土烘干房也出来了……
在不断地钻研下,陈克明还解决了切面机震颤造成的面条易断裂问题,让挂面更方便运输。他还改进设备,改进刀片,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;又先后改进了拌料机,创造二次熟化工艺,将生产效率提高了一倍以上……
陈克明想找到不会对面条产生二次污染的包装纸,找遍全国也找不到。于是他和生产厂家反复商量,由他出钱,联合攻关,终于生产出合格的包装纸。
只有小学文化的陈克明,却有50多个做挂面的专利。正是因为这种不断琢磨和不断钻研的精神,才有了克明面条如今的成绩。
用他自己的话说:作为创业者,要有一个信念,艰难不怕的精神。有了精神,一切问题都会解决,只要思想不滑坡,办法总比问题多。
3. 利他,是最好的利己
在陈克明看来,吃亏是福,只有利他才是最好的利己。与人交往,把利让给别人,他心里舒服了,下次有生意才会继续给你。
他做人和做生意的原则是:宁可人负我,不可我负人。
有一次公司经营有些困难,陈克明发不出奖金,便前往长沙借了80万元高利贷,如数按期发完员工的工资奖金。员工听说后,纷纷把钱退回给公司,劝也劝不住。
他们说自己不急着用,公司的困难只是暂时的,先用这些钱渡过难关再说,还有一些员工利用各种关系,赊来各种材料,甚至还有员工拿出自己的房产证,为公司抵押担保,获得银行的贷款资格。
早在南县创业之初,当地百姓看到陈克明做面条赚了钱,各式挂面厂一哄而起,办了几十家。有些缺人才、缺技术、缺市场,隔三差五找到陈克明,他也尽其所能帮乡亲们解决这些问题。
陈克明说「企业只有竞争才会有活力」,这也让南县成为有名的挂面生产地。
他喜欢琢磨机器,只要听到市场上出现新的挂面生产设备,便毫不犹豫买回来。
就算是买到了不好用的机器,他也不会觉得钱打水漂,「我们国家研制挂面机械设备的厂家并不多,规模也不大,资金实力也不雄厚。他们研制出一代代产品,是付出了辛勤劳动的。如果挂面企业都不去买他们的产品,他们的研究还有什么意义?他们的资金链断了,都不去研究了,中国挂面设备的现代化何日能够实现?因此,明明知道买这些产品可能会吃亏,这个亏也是该吃的。花钱买不成熟的设备,往小处说是支持设备研发,往大处说是促进中国挂面设备走向未来。」
很多事情,从利他出发,最后回归的原点就是利己。
还有一个故事,80年代有个「小混混」看陈克明的面条生意做得很好,经常将陈克明门前那条进出的路挖断,要收保护费。陈克明觉得他没有经济来源,心中苦恼,就把他招进公司,给他工作。后来,这个员工一干就是几十年,干成了「金牌员工」。
在长沙克明面业的总部,有幼儿园、食堂、员工宿舍,这是陈克明的愿望——做幸福企业。企业内部有几百对双职工,他希望让员工住有所居,家庭没有留守儿童,工作没有后顾之忧。
克明面业还有一种与众不同的现象,被员工称为「回流文化」。顾名思义,就是那些从克明出去的员工,会再一次选择回到克明。许多人会认为员工离职是不忠、不信,但陈克明却主张好进好出。
用利他思维对待别人,就会得到不一样的结果。
3.「我,72岁决定辞职当网红」
去年10月17日,72岁挂面大王陈克明辞职做网红的消息爆出。在抖音上,陈克明果然认认真真做起了「网红」,还称要再做一家上市公司。
有人怕他砸了挂面大王的招牌,他却说:「没有关系呀,我本来就一无所有,最初的梦想就是吃饱肚子,现在已经远远超过这个期望了。为什么想做第二家上市公司呢,第一家公司上市以后,我就拿出了10%的股权分给大家,大家买房买车,大家高兴我就更高兴,只有心里先想着别人,自己的收入肯定会更丰厚。」
在他身上,我们还是能看到昔日挂面大王的影子:做一件事,与个人财富无关,与他人的福祉、生命的意义、学习的快乐有关;做这件事,如痴如醉,沉浸忘我,排除万难。
从这个角度看,除了身体,他确实与27岁的年轻人并无两样——时间从来不是他的对手,衰老也不会成为他的桎梏。
导演王潮歌在一次演讲中说:「12年一个轮回,到36岁,家庭、工作、生活都趋于稳定。有人在36岁的时候会倦怠,每天做同样的事、吃同样的饭、走同样的路。36岁,截然分成两种人:一种是重复着36岁;另一种就是开始寻找新的人生」。
有些人,35岁就已经「死」了;有些人,35岁才刚刚出发。有着一颗不老心的陈克明,无论何时,无论什么处境,他都在出发的路上。
前段时间董宇辉直播的时候,聊起了去年12月份的至暗时刻。他说,那次他在前往西安的飞机上,遇到强烈颠簸,当时紧张得死死握着扶手。他在想,一旦出现任何意外,每天纠结和痛苦的那些事情还有意义吗?
或许我们也可以问问自己,生命只有一次免费炒股交易系统,我们要选择用什么样的方式过一生?是否要选择为自己而活?
上一篇:没有了